康德出生于東普魯士的首府科尼斯堡,他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宗教信徒,因此康德從小就受到了嚴格的宗教熏陶。
8歲時,康德開始上學。學校里提倡的是人文主義教育,反對宗教帶給人思想上的僵化,學校的教育使康德的思想得到改變。大學畢業后,康德一直在附近的小城鎮做家庭教師。在此期間,他發表了第一本著作《關于生命力的真實估計之思考》。
1755年,康德再次進入大學攻讀碩士,著名的《自然通史和天體論》一文就是他的碩士論文。此后,康德開始在大學任教,并發表了大量有影響的巨著。
每天午后三點,在一座庭院外的林蔭道上,總會準時地出現一個身高不足五英尺、歪著腦袋的小矮子。他的身上永遠穿著一套灰色的袍子,手里提著一根灰色的手杖。如果在天氣不好的時候,他后面還會跟著一位忠誠的老仆人。老仆人憂心忡忡地挾著一把雨傘,隨時準備為他的主人打開。
18世紀的科尼斯堡,這樣的午后風景對于這個城市的市民來說,已經司空見慣了。這一主一仆是如此的守時,以至于市民們在看到他們的時候,可以精準地按照他們調校自己的手表。這兩個人就是哲學家康德和他的仆人拉晉。
康德一生都沒有離開過家鄉科尼斯堡,生活規律得就像鐘擺一樣準確無誤。他5點起床,穿著睡衣去書房工作;7點換上外套去學校上課,課后回家又換回睡衣到書房看書;午后3點,康德便踏上那條被后人稱為“哲學家之路”的小道,開始散步。
正是在這種樸素、單調的環境下,
康德度過了他的一生,名譽、權力、利益、愛情……世人渴求的一切似乎都與他無關。在如此簡單的生活中,康德的精神領域卻是豐富而熱烈的,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讓他停止思考。
1795年,康德出版《論永久和平》,書中提出了世界公民、世界聯邦、不干涉內政的主權國家原則等,至今仍有現實意義??档略诮F代科學思想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康德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來源,是現代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之一。
康德對后世影響如此巨大,然而生前的他卻命運多舛。懷疑論者說康德是一個蠢笨渺小的唯心主義者,而唯心主義者又說康德是一個喋喋不休的懷疑論者。教士們憎恨他,甚至把自己的狗取名叫康德。他的《純粹理性批判》剛出版時,就有人向康德抱怨:“要是每讀一個從句便用一個手指按住,那么十個手指頭都用完了,整個句子還沒完呢!天,我的手指頭是不是長得太少了? ”
然而,一段時間后,康德在學術上的成就獲得了公眾認可,受到哲學界尊敬。他的書也在一夜之間備受青睞,成了最時髦的東西,甚至連貴族夫人和小姐也會買幾本放在臥室里,以顯示自己的修養與學識。
盡管如此,康德對這一切都無動于衷,他一如既往地重復著自己的軌跡,教學、讀書、著述、散步和思考,別的什么也打動不了他。
這位孤獨而倔強的哲學家心里究竟裝著什么?康德的墓志銘也許可以解釋這一切:“有兩種東西,我們愈是時常愈加反復地思索,它們就愈是給人的心靈灌注了時時翻新、有加無減的贊嘆和敬畏: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。”
網站申明:本網站僅用于展示注冊家教老師信息,所有信息均來自注冊用戶自行填寫。故本站無法保證信息全部真實有效,請用戶注意甄別!
?2021 家教吧 版權所有 滬ICP備15007995號-1